摘录至《 魏晋政治与皇权传递/汉魏六朝帝制社会研究系列 》 作者: 权家玉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曹魏的建国虽从曹丕开始,但历来对其研究均以曹操为开端,这样建安年间的东汉政治就出现了两属的情况:它既是东汉尾声又是曹魏的序幕。这二十余年的历史,虽称东汉而权不在汉,若称曹魏则名不在魏,柳春新将这种特殊的政治形态称为霸府政治,以区别于正常状态下的政权。
柳春新:《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第89-110页。陈勇在《董卓、曹操与汉魏皇权
文中也集中讨论了东汉到曹魏之间过渡时期特殊的政治形态,收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这近二十五年的时间对于漫长的历史而言虽不足道,但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变的政治形态,亦不可称为短暂,而它的序幕正是从曹操定都许昌开始。曹操占领河北后,以曹操为中心的权力核心转移至邺城,于是出现了在同一军事势力控制范围内两个政治中心并立的情况—汉魏同台,邺有实而无名,许有名而无实。这固然可以视为东汉的进一步衰弱,同时也是曹魏势力摆脱东汉独立经营的开端。
汉末,许昌从一个普通小县突然成为东汉的都城,然而在曹操击败河北的袁绍并占领邺城后,政治活动开始以邺城为中心。建安九年曹操占领城,到建安十八年献帝册封其为魏公,并于同年在邺建立曹氏宗庙,曹魏政权名正言顺地迁到了邺城。从此许昌的政治中心地位也不复存在,“这样,曹操就把汉献帝朝廷搁置在许都一隅,在邺城放手发展自己的势力,使邺城成为新的政治中心”由于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所以尽管这里仍然是东汉的都城,其政治地位已经丧失。
黄初元年曹操去世,曹丕受禅称帝后,将都城从邺城迁到了洛阳,早已被遗忘的许昌,到此时才真正摘掉了它都城名号,尽管很久以来这里事实上已经不是都城。然而此后其地位又出现了转机,最明显的就是曹丕于其在位期间,频繁地前往许昌,并且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留在许昌,许昌这时的地位几乎超过洛阳。
许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卓著的许下屯田,便利的水道交通,在曹魏定都洛阳之后,使它在军事上突然崛起。从文帝开始,在皇帝亲征孙吴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扬州事件最终解决,许昌作为军队必经之地的地位随之丧失。
曹魏的政治发展,整体经历了北上与南下两次转变,政治中心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权本身的发展方向。曹操最初定都许昌不免权宜之计,此后其中心从河南迁至黄河以北的邺城,乃因平定冀州加强统治的需要,同时邺城的地理位置对其此后平定中原及讨伐南方的吴蜀极为不利作用。这正是此后曹丕完成禅代迁都的原因,都城在此回到河南,也预示着这政权在此后统一天下的决心,
评论已关闭